泡沫混凝土幾乎和新中國同時誕生和成長。1950 年,前蘇聯專家就開始向中國推廣泡沫混凝土技術。1952 年,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成立了以黃蘭谷為首的泡沫混凝土試驗中心,開始了中國泡沫混凝土的正式試制。當時,由于我國的工業蒸汽管道的熱絕材料是從前蘇聯進口的蘇維利特碳酸鎂板,每盹含運輸費約為當時的 1400元 (相當于現在的幾萬元),而我國正大規模建設的工業管道,保溫材料需求極大,例如一臺發電機組就需要 260噸,造價極高。當時研發泡沫混凝土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用于工業管道及儲槽的絕熱材料。當年,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設計處,重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等進行了生產,并將其成功應用在工業管道保溫上。
1954 年,在中國科學院土木所與其他單位合作下,由前蘇聯專家指導,在哈爾濱生產出蒸壓泡沫混凝土,用于哈爾濱電表儀器廠屋面。這是我國首次將泡沫混凝土用于建筑保溫。
1955年-1957年,原水利電力部電力建設科學技術研究所試制成功使用溫度可達250~5lO℃的泡沫混凝土管殼,應用于拳拳電廠、大連電廠的高溫管道保溫上。
1956 年,原紡織工業部基本建設設計院也開展了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試驗研究,其目的是針對當時泡沫混凝土以水泥為主,成本較高的情況,以粉煤灰取取水泥,來降低成本。在原北京市建材局,中紡部第二工程公司、水利科學研究院等配合下,他們一年多的試驗取得了成功,將泡沫混凝土成本降低了40%,并在工程中作了應用。
1952-1959年的8年間,是我國泡沫混凝土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期,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但可惜的是,由于隨后的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專家撤走,再加上緊接其后的文化大革命,致使我國泡沫混凝土從1960年-1980年,整整20年之久,很少有人問津。假若按50年代的速度發屐,我國早已成為泡沫混凝土生產的強國。這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