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是發泡的核心。起泡能力、發泡倍數、泡沫穩定性決定了發泡劑的優劣。
發泡劑的發展到今年,已經歷四個更新換代過程。
第一代發泡劑為松香皂和松香熱聚物。又名引氣劑,是20世紀30年代先由美國研制成功。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仿制生產,初作混凝土外加劑(或砂漿王)應用于大壩工程等。成本是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價格低,與水泥共容性好,缺點是發泡倍數略差,泡沫穩定性一般,使用時要加熱溶解比較麻煩。
第二代發泡劑為化學合成表面活性劑類物質。例十二烷基硫酸鈉、十二烷基磺酸鈉、聚乙二醇等。優點是起泡能力強、泡沫豐富,但消泡也快,穩定性極差。
第三代發泡劑為蛋白型發泡劑。也是目前較高檔發泡劑,性能較好,發展前景廣闊。優點是泡沫特別穩定,可以長時間不消泡,發泡能力雖比合成類活性劑稍差,但可以達到要求。其原料分為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植物蛋白例茶皂素,動物蛋白例動物的骨膠、廢毛等,動物蛋白資源相對較少。
第三代發泡劑為復合發泡劑。在第三代發泡劑基礎上加入一些增泡穩泡劑,克服單一發泡劑的一些缺點,組合成復合改性發泡劑。
